《活着》这本书你们读过没有,你的读后感是什么?
只有你阅读了《活着》才会感受到你现在的幸福。在我觉得活不下去了时,我读了余华的“活着”而且连读两遍,好像明白了啥叫活着……在它人看来,“艰辛”只是一个普通的词汇。而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个难熬的过程,一场不敢回首的噩梦,一段抓心挠肝的时光。被命运碾压过,才懂得时间的慈悲。碾压的过程太过煎熬,顿悟生活不易。还是人生来就为受苦,享乐只是一个小插曲。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庆幸现在的我,关于‘死亡’这个词,还可以侃侃而谈,如果有一天我开始避讳于它,或许,我的人生已经接近了重生或永眠!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应该是他迄今为止写的最好的一部,推荐大家静下心来看一看。另外一部《许三观卖血记》也值得一看,听说也被拍成电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上映。活着就是好!活着才能拥有时光,拥有幸福,拥有苦难,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看完余华这部***,心中的悲凉久久未能消去,平淡无华的言辞讲述了一个家庭的不幸,眼中得泪水,同情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活着经历的苦难!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这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命运残酷,悲剧沉重,然而生命如花,只有活着的意志,才是人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活着就要承受痛苦,别人帮不了你,只有时间陪伴你!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怎样都是生活为什么不好好活,余生不想为难别人,也不想委屈自己。能力配不上梦想,收入配不上享用,容貌配不上矫情,见识配不上年龄。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常常让人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远在海角。
《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农民福贵的一生。
福贵做过地主,打过仗,逛过戏院,赌过博,经历着家人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去。福贵在经历了诸多打击后依然能够坚强的活着,甚至完全不知道活下去是为了什么。
《活着》看似描写苦难,描写时代强加的苦难,实则在描写每一个人真实的生活。福贵的不幸代表了一种人的不幸。福贵的生活,是彻彻底底的活着,活着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非他人对你生活的客观评价。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占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你不会为了快乐而活,也不应为痛苦而死。
《活着》这本书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生,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无关信仰,无关追求。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的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质,是最真实的对生的信念。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
认识余华是从看到《活着》这本书开始的,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悲惨的人?对这本书中内容印象最深刻的一处,就是福贵输钱后他爹把钱全换成银元让福贵担着去还债。
在余华那本著名的***《活着》的结尾,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还是要活下去,所以富贵跟那头叫富贵的牛说:“富贵啊,你要好好干活啊!家珍和有庆都比你耕得多啊!”余华要揭示,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作家陈丹青说:“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活下去最要紧!”听上去不免有些悲凉,却一针见血。在战乱困难时期,这是激励中国人走下去、多难兴邦的强大信念,在物质相对在丰裕时期,我们活的哲学,就容易把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较上。
苟日新,日日新,活着一天是一天,逮着一件事是一件事,中国人是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的普遍信仰。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紧,这是很伟大的信仰。
生活,或者说活着,就是活着。西方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找寻上帝,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制造一个上帝出来。东方人却是谦和和沉静,把事情看透了,把悲伤留在心底。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这个已经很老很老的民族,很早就明白,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即使把自己投身于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