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全诗?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全诗?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该如何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女主人公惜春的小台。这首词只有廖廖三十三个字,内客却十分丰富,几句极具个性的人物对话为人们描摹了一幅生动逼真颇具情趣的生活画面,刻画出女词人敏感细腻,对美好事物关切体贴的心态。昨夜雨疏风骤一词,既新鲜又形象,既含蓄又凝练,给读者的印象尤为鲜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写得很直白,很大白话,让人一看就懂。正因为它的直白大白话,才让***都能看懂欣赏。正所谓千人千面,人心不同,自然理解不同。青春年少者,应体会出这是少女怀春不堪岁月煎熬之作。你想啊,昨晚上雨点希疏,风却很猛,满院的海棠花如何经得骤风吹打?作者也正如海棠花一样,在这雨疏风骤中煎熬。寂寞难耐中,只好借酒浇愁,谁知喝着喝着,竟喝多了,不觉沉沉睡下。一觉浓睡,醒来已是天明,酒劲依然未下,满满的搁在心里就更难受了。我的海棠花呢?经过昨夜的雨疏风骤,会怎样呢?情形一定很糟糕吧?试着问问卷帘而入的丫鬟,她却说海棠花和昨天一样美好。这粗心的丫头,咋就这样不体会我的心呢?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海棠花一定是叶密花稀了。我的心现在也正如海棠花一样,茫然若失,红意依稀了。我的那个骤风摘花的他究竟在哪里呢?当然,若是新婚***,自然又当是另一翻解释了,这里就不再蹩述。不懂诗词,不会欣赏,只能胡乱附会以应邀了。惭愧惭愧!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李清照,被誉“千古第一才女”,可谓实至名归。她首开婉约词派,成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独树一帜、清新韵美,将“语尽而意不尽,意不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 了顶峰。我们来欣赏她的经典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作此词时,大约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灿烂如花、春梦初回和满怀情思的时节,少女心思更多了一份敏感与细致,也更多了一份伤春和惜春。
如花般的年纪,自然对花生成怜爱。民国才女张爱玲曾被胡兰成夸作“临水照花人”,让张爱怜深陷爱情、难以自拔。李清照一生钟爱海棠,而且以花自喻,自是格外怜惜。
“昨夜雨疏风骤”,晚上下起了雨,虽然雨点稀疏不稠密,但却是狂风大作,吹个不停。这突如其来的风雨,让她心烦意乱。本来女儿心思就敏感,如今更让她恼得不能入睡了:“那满院海棠该咋办?”
她一眼看到放在桌上的酒杯,开始吃将起来,并借着愁绪又多喝了几杯,几番下来,李清照酒喝得有点多了。于是她便枕着孤夜的风雨,悄然进入梦境。一夜沉睡后起来,天已然大亮,虽然她还有些醉意,但昨日之景仍然萦绕在脑中。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平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这首小令,“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可见其影响之大。
起首淡笔带出“昨夜”,令人联想到词人当时的情态。风雨之夕,她必有一番心事,以至以酒消愁,到天亮时仍“残酒”未消。那么,她醒后所关心的又是什么?作者通过主仆间的一问一答,巧妙地暗示出女主人公所关心的是风雨后的海棠花。“试问”一句,显出女主人特有的认真、细心和关切,一种恋花惜春、惴惴不安的情态跃然纸上。“却道”句则活画出侍女漫不经心、天真无邪的神态。两相映衬,把素养、心境各异的主仆两人形象展现无余。这两句中省去了问话的内容,只写倚女答话,这样处理颇具匠心。因为侍女的答,正是主人所问,故由所答不难推知所问,这样既精炼了文字,又使语句顿挫有致,不落繁俗。
末两句是主人对侍女回答的反应。叠用“知否”,是加强语气、表示急促和肯定,对侍女的漫不经心略带责备。在没有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便脱口而出作出判断,这自然出于生活经验和对花事的关心,但与女主人惜花怜春之情息息相关。肥”、“瘦”二字,通常被用来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作者在此却移用于花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春夏之交的典型特点,非常生动形象,给人以新鲜感。一个“肥”字,把经过几番春雨滋润过的绿叶肥硕、色泽鲜明的形态凸现了出来;而一个“瘦”字,又十分传神地画出了春花几经风雨后日见萎缩和零落的容貌。女词人的心态也就在这一肥一瘦的对比中隐隐约约地透露了出来。那海棠的命运,不正与人生青春易逝、红颜难驻的伤感,有着某种极为相似相通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