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哪个更早?三种文化有冲突吗?
儒释道,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虽然包含一些人类永恒的话题,善良、诚信、孝顺等,但也渗透了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平等、法治、民主、文明科学等要素!
如:刑不上大夫,就违背了公平与法治;如:劳动是小人干的,男尊女卑就违背了平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就违背了民主与文明;无为、沉默是金、止语、卜卦就违背了文明与科学。
因此,少谈儒释道,多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与文化价值观。儒释道文化已经落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道而驰。
就时间顺序来看,道家文化起源应该更早。从道教典籍的三玄之一的《易经》,应该传于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道德经》应该成书于西周《南华经》成书于春秋时期。道家的基本教理教义是说明宇宙的形成,运行秩序,以及对各类事物的指导作用。是对万事万物的归纳和总结。儒家应在春秋时期形成,主要经典为《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主要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法是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来达到。综合讲就是内圣外王的入世之道。内圣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指的是社会功用说。只有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君子圣人的高度,才有资格治理好一个国家,能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反之,就会使一个国家毁灭,社会动荡,天下大乱。这就是所谓的“德不配位,必有其殃”。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三藏十二部就是由记忆第一的阿难尊者记忆口述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的讲经说法的每一会的内容。说明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尊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三教虽然形成的年代不同,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形成了中华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恢宏气势和绚丽风***。在宋金时期由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教,就将三教合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光辉,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 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 能在身 思在脑 从容过生活。
按其代表人在世时间讲,道教、佛教、儒家基本处于同一个时期。
其代表人老子出生最早,去世最晚;释迦牟尼出生晚于老子,早于孔子,去世早于老子、孔子;孔子出生最晚,去世晚于释迦牟尼,早于老子。
按在中国的传播,道家最早,儒家次之,佛家最晚。
按现在的观点,儒释道为一体,思想已经达到了融合。而实际上是,三家的倡导各有不同,但又不相互排斥。
对于受众来讲,基本是三家各有认可、各有影响,三教各尽所能,受众各取所需。
关于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哪个更早?三种文化有冲突吗?这三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各有各的思想学派,互相并存,互相触合,缺一不可。
那么中国文化,最辉煌灿烂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那么何为诸子呢?就是以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十来家重要学派。集一体的中国文化。
根据汉代历史学家刘歆《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分别是:
(1)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昌,“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这就是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核心。因为儒家思想是孔子创建的,是孟子继续发展的。他的成书年代至今约2500年左右。
(2)道家,以老子关于“道德经”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他讲究要顺民心,只有顺民心,才会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也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逆民心而行,就会遭报应。他的成年代至今约5000年前了。
(3)佛家,佛家的基本教义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的,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是佛教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的修行是建立在(禅语)基础上的。
所以,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佛教具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他的成书年代约1800年。
佛教,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将宇宙万物皆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教不是神,是神话传说,他是以觉和悟达到最高境界的。
网友,讲的对;排列应:一、道,二、儒,三、释。谈;道教之祖,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相传;老子无世不出,上皇时,号:金关帝君。黄帝时,号:广成子。文王时,号:支邑先生。武王时,号:叔子。汉初时,号:黄石公。文帝时,号:河上公。可见道教之祖,老子的道亨之深。因些,道教第一,理所应当。
清明祭祖,是我们民族传统,它的意义何在?
清明祭祖,严格说应该叫“寒食节祭祖”。古文中并无“清明节”一词,只有“清明时节”。
清明前一个节气为春分,春分前后是节日“春社”。社日为立春后第九个戊曰。社日直到民国仍存,见鲁迅文章《社戏》。
寒食节为冬至后第105天。依清初历法改革,在清明前一天。明朝以前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天。依各地传统的民间习俗,清明当天不扫暮祭祖,一般在清明前一至三天,即寒食节祭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将清明这天作为组织学生、团员少先队去陵园扫墓的一天。而且随着民国新文化运动,提倡移风易俗,寒食节不烧火做饭只吃冷食被易掉了,节曰也从寒食移到清明,称清明节。在历法推算上,清明也比较容易记,而寒食、春社推算起来就麻烦一些,渐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