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语文教师及学生家长与温儒敏教授争鸣,你觉得好笑吗?你也想放炮吗?
温儒敏根本不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也根本不懂现代教育,仍然用科举时代的认识来对待语文教学,好像学生也像古人那样就只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其他一概不问。好像学只读语文类书籍就能成为优秀人才。
这老头子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只强调读书获取知识,忽视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索和创新更为重要。一部智能手机承载的知识远多于一屋子书籍,查阅提取更为方便,不必过分强调多读多背。
一群老师及家长和温儒敏教授争论,你认为好笑吗?我想说,好笑!
为避免同行相残,特序言明众:我“笑”我自己,以警醒自我。因为,为师23载,职业习惯,已习惯评头论足。今尝试着从不同身份,借“一群老师及家长和温儒敏教授争论”的话题,剖析自我。大家读时,可当自己是“一线语文老师”,也可当是家长,也可当是大学教授,甚至是温儒敏教授。辗转身份,颇有意思。
一笑:刚刚“栽种”,就“谈”开花
义务教育阶段才刚刚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不要说一个大循环,连一个小循环的教学都没有完成,就谈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学生是否学后有成?语文的工具性践行得如何?语文的人文性能不能凸显?这部编版的“树”不是刚刚栽下去吗?就想着“开花”如何?更有甚者,先入为主地质疑这“树”在中小学这土壤里是否合适?这有待区域性评估、社会评估,甚至是一个阶段、整个社会化评估,才能出结论的事情,竟然早早就开始作出评价,这不是很可笑吗?
二笑:没有“开花”,就“品”果子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埋头苦干,揣摩研究,领会编者意图,慧泽学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达语文立德树人的目标。作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部编版教材编者的意图比作“花”,我们老师应该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出来之后,去研究里面到底可能藏有什么“花样”,然后通过自己的领悟,将这些“花样”,用我们的智慧,在学生面前呈现下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这“好花”“美花”,这样的做法才是锦上添花。诚然,相信我们老师也是欢迎广开言路的,因为思维的碰撞,定有智慧的火花,于践行和落实部编版课程标准,也是裨益匪浅的。我这里主要笑的是,还没有“开花”,不去辛勤浇水、裁枝剪叶,就开始品“果子”是否好吃,这难道不可笑吗?
三笑:“小自我”不愿汇入“大江河”
什么叫高屋建瓴?语文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那么怎样立德树人呢?部编版语文教材给语文课程设定了四个属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四个属性是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也就是说,一线语文教师要落实语文课程的属性,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仅从理论上看,是非常完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综合性,给语文作了一个定性,就是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最常说的是全包了“听说读写”;实践性,是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在生活中践行。比如,生活中对别人语言的领悟能力,欣赏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等等;至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我们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里,每个单元设置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是呈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到目前为止,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已经上了近三个单元的课,坦诚的说对语文教师确实是考验,因为如果想偷懒,就根本没有办法上好这些课。比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单元的4篇课文有个共同点,就是要让学生的提问,也提倡让学生的自行解答,甚至是让老师来答,这已经颠覆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授课方式,我这里做一个先入为主的评判,那就是:如果我们老师“偷懒”,那就真的不好教,不会教。其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正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过渡到学习知识本质的一个重要过程,这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将我们老师不愿正视这“裨益”,称为是“小自我”,而将部编版教材的编者意图(或者说语文课程的四个属性),称为是“大江河”的话,牵强附会地再比说一句:“小自我”溪流不入“大江河”,大江河仍然是大江河(教材依然是教材),而“小自我”溪流,永远只能孤芳自赏、听溪水潺潺,却永远也领略不到千山万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气势磅礴!
是以为之而笑。这“三笑”,是警醒自我,如有共鸣,且共勉!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很大,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疏理思想。但是又不想沉默以对朋友邀请。简单地说吧,我并不认识温儒敏教授,是男是女都不清楚,有人邀请问我他讲话的看法,我实话实说,不认识,不知道,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我搜索了些网上注名温教授的文字转发给对方。没有想到又引来不少老师与家长们的交流。包括与您与为好友,也是从温教授是男不是女开始的。
我觉得,网络是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不觉得好笑,心有敬畏,无论是谁与争锋,都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我希望他们在交流中都有自己收获。感谢信任,时间关系,先讲这么多。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正常,也并不觉得好笑,这起码让我看到两大积极意义:
一是如今网络发达,尤其是自媒体,既为大家畅所欲言提供了方便,又体现了社会广开言路之开明风气;二是大家都关心语文,关心语文就是关心教育,一个全民关心教育的时代到来了!
至于放炮与否,我认为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甚至还这样认为:***都会语文,***都有他的语文观,而且高手往往在民间!“草根”的语文观感性、粗糙,但最接地气。
我殷勇有23年语文教学经历一一小学4年,中学19年。对语文素养是什么、如何提高?我也有发言权。
大学教授读书多,高屋建瓴,理性精致,但也有形而上的飘渺。对语文的看法、教材的编写、中考高考的命题,能理论联系实际较好,能吸收于漪老师等实践型专家参加命题或当顾问更好;不要动辄说就是要让15%的考生做不完的权威话,多听一线教师的建议,是有益有效的。
首先,语文素养是什么?
1、能“听说读写”,这就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你们大学教授,高屋建瓴,云里雾里,你们搞的那些东西我们看不懂,也无法操作。如陈思和教授主审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抛出什么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泛舟汉语文学的长河;把外国名家名作译文当作汉语中的译文,正视现代的翻译文学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言词汇的作用。母语学习是每个公民的终身义务,语文课都是母语学习,而任何民族最好的母语都存在于该民族的文学之中。可惜你们也只甩出一个理念、编搭一个框架啊,教程空得不能再空,只有文选和少许导引而已。我们一线教师对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那是实打实,是按教学大纲操正步训练的!
2、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素养。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万金油,是工具性基础性学科,学界共识也。我们一线教师,长期都接受专家教授的指导,但你们长期以来只抛给我们“***”这两块砖头,砸得我们好疼啊!教育局领导、校行政,一来检查,就用这“***"说你们体现了没有来k我们,我们吓得支支吾吾。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做了一一都在训练学生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词典、问度娘,每次新课都会正音正字。我们仍然认准第一条一一听说读写一一是工具性基础性一一之路之基!
第一、文章选题腐朽,很多怀旧文脱离时代,写作手法陈旧,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能作为范文使用,没有分析解读的意义。
第二、语句生僻绕口,很多土语方言,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而一些生僻的形容词早已不为人们使用,孩子们很难应用和理解。
第三、编纂逻辑虎头蛇尾。部编版教材在拼音的教学上的确做出了应有的尝试,低年级课本可谓是用心了的,但是在中高年级课本上就显得逻辑混乱。例如诗词文言文完全可以按照年代顺序选录编纂,中间加载一些相同时代的历史故事,这样孩子们又学习了经典,又掌握了历史进程,丰富了学识,一举多得。
第四、减量不减负。书中学习重点变得不突出,使得学生不得不完全依赖教辅材料,考试题从此变得扑所迷离。这也是社会补课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第五、对学生行为类,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类、法治类的文章几乎没有。
第六、对新知识,新文化,新意识形态没有正确引导和衔接,学生没有代入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与共鸣。
第七、背诵。什么文章值得背诵,背诵的意义在哪里?古文是需要背诵的,而现代文呢,积极向上的,语句优美的,需要烂熟于心的,六年级下只有两篇要求背诵的现代文,一篇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呢?“另一篇“人总是要死的“搞得寒***大过年我不敢让孩子连续背诵,忌讳的要命!
还有比背诵《舌尖上的中国》来的更有满分作文的示范作用的吗。消极,仇怨,迷茫,难道是背诵的真实奥意?
第八、多数课文都是匿名的,也就是说不知道谁写的,难道那些文学大家知名撰稿人的文章不值得摘录吗?你们经费少到给不起稿费吗?
第九、背诵你喜欢的段落。这种自欺欺人的提问就不要出现了好吗,你非逼着老师说“同学们,你应该最喜欢第二段”老师也挺难的!
2021中高考热点作文是什么,你怎么看?
2021年中高即将临近,很多中学生在努力的最后冲刺,早晨天未亮就被闹钟叫醒背书,晚上过了夜半还在灯下奋笔疾书,经历过中高考的人都知道,孩子学习确实不容易!
各科的复习都是成堆的试题,和各个知识点专题。
但是语文作文应该怎么备考呢?
很多孩子和家长一提到孩子的作文,就茫茫然,觉得孩子的作文写不好,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去提升,或者备考,感觉对于作文很是“无能为力”…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依据个人教学和备考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语文作文备考的方向及其热点:
1:新时代,新青年
在国家建党一百周年的大背景下,国家取得了全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当怎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和时代接轨呢,这是中学生需要思考,且又贴合当下热点的。
2:时代英雄,榜样的力量
不论是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还是印度边疆的边防英雄,还是国之院士袁隆平,……这些都是我们社会的榜样。作为中学生,怎么看待榜样的力量,跟榜样学习,也是一个热点。
3:青少年成长的情绪处理:挫折,宽容,反省,友善,和感悟等等。既能考查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也能检验他们的价值观,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2021年中高考热点作文是什么?可以从过去中高考作文命题中判断,可以从今年社会热点判断。2021高考最后几天我们应该关注4大社会热点。
梳理高考命题。过去三年中高考作文命题遵循“立德树人,指导教学,服务人才选拔 ”三大命题原则。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读后感+发言稿”,全国二卷、山东卷、天津卷考“抗击疫情”,北京卷考“北斗导航卫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全国三卷、上海卷、浙江卷、江苏卷考“认识自我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海南卷考“主持人解说词”。
梳理2020年高考来看高考考应用文体,考社会热点,考青年成长与人生价值,2021年高考也不会脱离这三大命题热点。
关注五大社会热点,积极面对高考命题重点。
热点一不忘初心,建党百年。这个是2020-2021最大社会热点。我们应该准备热点语言、热点人物、筋骨句,积极备考。应该关注相关文学作品,例如:《理想照耀中国》提醒我们陈望道是最新的作文素材。
热点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绿色环保,文化乡村,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多个角度命题。需要我们准备热点人物素材,如:张桂梅奉献乡村教育,为农村脱贫做贡献。
热点三科技创新,科技报国。这一年,嫦娥五号月球取样返回;这一年,天问一号登陆火星;这一年,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开启空间站时代。高考从科学精神命题,也可以从爱国奉献角度命题。
符合国家主旋律的,近一两年感觉频繁提及的都是“大国风范”,以及,中高考作文一般除了常规话题,材料大部分会比较贴合社会热点,由热点话题引出思考。
所以2021年的高考作文,感觉会是下面几个热点方向:
建党100周年、航空航天(天问一号)、科技治国、命运共同体(***疫苗)、偶像失格(郑爽、打榜倒奶)、英雄榜样(袁隆平)、传统文化(李子柒、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汉服流行)、新时代青年、打工人、内卷等;
然后,高考作文注意材料分析及任务要求~一定不要着急下笔,要分析好题干,敲定好中心论点,想好哪些素材适合,有个大概的草稿方向,再去写。
其实800字也不是特别的多,议论文还是比较讨巧,但是也很容易中间分数,40分左右,要想拿高分,平时要多积累观点,研究透几个“万能素材”,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观点,比较容易得高分。
可以多关注关注人民日报的时评啥的,毕竟官方媒体,代表的是官方态度,至少方向不会偏。
高中议论文真正优秀的范文去哪找好?
高考作文不仅仅考查语言文字,更考查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人文素养等等,所以要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必须广泛阅读,丰富语言储备,训练思维能力,强化书面语言表达,持之以恒,才能全面提高!
优秀范文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关于优秀范文的来源,让我这个专业高中语文老师给你解答吧。议论文优秀范文的收集有以下几个途径:
1.每年高考后,网络上会流出一些“真正”的满分议论文,前提是你得会区分真伪。
2.每年高考后,都会有“高考满分作文”教辅上市,里面有好文章,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那里面基本没有真正的考场满分作文(原因是高考阅卷规定:泄密违法),那些作文都是一线老师和文笔比较好的学生所写。
3.平时作文课写的作文,一般老师都会***批改,会选出优秀范文,可以收集好。
4.平时周考、月考、联考时,好点的高中都是网上阅卷,网上阅卷后老师会收集范文,印发给学生,请注意保存。
5.自己平时的得意之作(50分以上),通过考试再次指导后、修改完善,进一步升格为范文,进而形成自己的优秀作文选。
6.每次作文后,可以把写作水平高的几位同学作文都找过来,发现他们各自的亮点,然后***他们的亮点,进行再创作,产生范文。
7.你还可以根据自己平时收集的素材,进行整合,按一定主题,去生成范文,以备不时之需。
8.优秀范文还有一个“少见”来源,那就是老师亲自写就的“下水文”,旨在引导同学们写作,可能是全篇佳作,也可能是突出某个方面。
总之,意识到收集优秀议论文范文的重要性,就已经证明比其他同学有见识了,通过收集、模仿范文,作文一定会很快进步的!(码字难,认为好,请点赞)